扫一扫,手机访问本帖
|
昨天,在办公会看报纸,看到这样的文章,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?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!
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,也带来了麻烦和烦恼。每天不知道有多少陌生的来电,有的开发票,有的办信用卡,有的是搞装修的,有的是卖保险,但共同的一点是:你不认识他们,他们却对你了如指掌——他们知道你的姓名、手机号、工作单位、收入水平和身份证号码;他们知道你刚出生孩子的性别和出生时间;他们知道你房子的户型、面积和朝向;他们知道你的购车时间、车型甚至发动机号和底盘号……简而言之,他们甚至比你自己还要更了解你自己。 无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,自己就像生活在透明玻璃缸里的金鱼,已经没有隐私可言。
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400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,39.8%的人经常收到这样一类电话、短信或者信件:确实是找自己的,但自己从未给这些机构或者个人留过联系方式;53.7%的人表示只是偶尔收到,表示从未收到过的只占6.5%。
很多人困惑,那些给自己打电话的陌生的“熟人”、那些“搜人”网站、那些各类名录的制造者,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非常私密的个人信息的?
据了解,这些信息主要来自掌握着大量资料的部门和单位。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,人们在买车、买房、看病、购买保险、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、报名考试、求职甚至征婚时也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。出于利益的诱惑,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,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,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。
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,基本属于一种“间接保护”,即个人信息(隐私)主要是通过个人名誉权来保护的。而按现有的法律规定,个人名誉权受到侵害的,要造成侵害后果的才予以追究。对于绝大多数受“骚扰”的人来说,受侵害的后果并不是很明显,也很难追究。
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呢?
|
|